截至2024年10月31日,滬市2265家上市公司完成2024年三季報披露。數據顯示,存量和增量政策漸次落地、協同發力,上市公司主動作為、提質增效,滬市整體經營業績邊際改善,重新步入上升軌道,佐證了國民經濟運行筑底企穩的向好態勢。
2024年前三季度,滬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48萬億元,同比微降1.2%;實現凈利潤3.61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3.45萬億元,同比增長1.8%、2.2%,增速較上半年由負轉正,重拾增長。
業績邊際改善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邊際修復態勢明顯,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3%、7.8%,高于第二季度同比7.3個百分點、5.4個百分點,環比分別增長5.6%、4.6%。社會服務、非銀金融、農林牧漁、有色金屬、電子、汽車等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較大,建筑材料、房地產、計算機、商貿零售等行業前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電力設備等行業第三季度環比增幅較為明顯。
各方面信息顯示,多個行業9月經營數據表現亮眼,超半數公司9月營收創三季度各月最高,近四成公司凈利潤創三季度各月最高。
民企止跌回穩。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5%、環比增長2.4%;凈利潤同比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2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5.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2.8%。央國企穩中有進。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1%、4.4%。
良好業績帶動現金分紅再創新高,88家公司推出三季報分紅方案,同比增長近4倍;現金分紅總額超90億元,同比增長80%,更多投資者有望在春節前拿到真金白銀回報。
宏觀政策推動企業經營向好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不斷發力,上市公司也受益頗多。特別是三季度以來,一攬子政策持續發力顯效。
“以舊換新”激發消費活力,汽車、家電等重點消費品銷量增幅明顯。汽車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7%,5家乘用車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1%。其中新能源汽車帶動效應突出,廣汽集團、上汽集團、長城汽車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環比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幅;賽力斯大幅扭虧,前三季度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64%。
家電方面,海爾智家三季度終端零售逐月改善,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石頭科技多款新品上市,帶動營收同比增長23%;海信視像以大屏化高端化持續升級產品結構,第三季度收入利潤環比均實現大幅增長。
外貿政策接續落地,出口積極因素累積增多。長城汽車前三季度海外銷售已超過2023年全年海外銷量,高價值車型銷量占比穩步提升。宇通客車前三季度新能源客車出口同比增長50%,累計出口超6000輛。
一批電子企業在國際產業鏈合作愈加深入,韋爾股份、長電科技等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均達七成以上,斯達半導在歐洲一線品牌實現車規級IGBT模塊的大批量交付。
科創板公司以產品出口、技術輸出開拓海外市場新增長極,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余家創新藥公司與海外藥企達成約30項License-out授權合作,前三季度體外診斷公司15項產品在海外市場獲準注冊。
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工程機械、軌交設備前三季度凈利潤分別增長10%、3%;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綠色轉型加快,船舶公司生產訂單飽滿,航海裝備凈利潤大幅增長35%。
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老舊營運柴油貨車更新改造,商用車、物流設施投資環比增長82%、26%;旅游景區、文娛設施加快更新換代,投資同比增長11%、28%。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發行使用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鐵路運輸、公用事業、煤炭前三季度投資增速分別為14%、13%、19%。
資本市場也受益于一攬子增量政策?;刭徳龀衷儋J款、互換便利工具等系列新政落地后,已有39家次公司披露利用專項貸款進行回購增持,回購增持專項貸款規模近百億元。
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等13家券商獲證監會關于參與互換便利業務的復函,永安期貨股東財通證券完成首批國債的換入操作,財通證券表示后續將使用互換便利獲得的資金進一步增持股票和股票ETF,發揮金融機構穩市場作用。
現金流顯著改善
三季度以來,在國務院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滬市實體企業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降幅較上半年大幅收窄2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凈流入1.22萬億元,同比增長8.6%,環比增幅高達23.1%。業績“含金量”明顯提升。
實體企業第三季度銷售現金流覆蓋營收1.05倍,同比、環比均呈現改善趨勢;凈利潤現金含量2.07倍,同比、環比分別增加0.33倍、0.52倍。資本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58.66%,較半年度末下降0.24個百分點。多個行業三季度現金流增幅較大。
一方面,回款狀況有所改善。建筑裝飾行業加強應收賬款回收,收現比達1.11倍,環比提升0.36倍,經營性現金凈流入225億元,同環比均實現由負轉正,行業內超五成公司實現凈流入。石油石化、機械設備、通信行業加大現金管控力度,現金凈流入環比增長16%、575%、27%。
另一方面,業績提升驅動現金流增長。受益于下游工業生產和消費持續復蘇,電力設備、公用事業、社會服務行業經營性現金凈流入環比增長31%、47%、55%;有色金屬行業同環比大幅增長48%、23%。
ETF持續加倉
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型基金成為規模增長“主力軍”,市場活躍度再上新臺階。
截至10月底,滬市ETF規模約2.6萬億元、成交額約22萬億元,非貨幣ETF凈流入近790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ETF日均成交額和總規模分別穩居亞洲第1、第2位。
與此同時,寬基旗艦產品不斷涌現。截至10月底,滬市權益ETF規模約2.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1%,寬基ETF總規模1.6萬億元,占權益ETF的77%。滬深300ETF產品已成為境內規模最大的ETF品種,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其中滬市產品占比超八成。
科創板指數、產品投資生態漸成形。今年以來,科創板共推出科創200、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等9條指數,科創板指數總數已達25條,構建了覆蓋規模、主題、策略等類別的科創板指數體系,為中長期資金提供多元投資選項,引導資金支持“硬科技”發展。截至10月底,科創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近29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70%,其中科創50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近22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40%。
中長期資金投資規模和比例進一步提升。截至三季度末,機構投資者持有滬市公司流通股市值38萬億元,同比增長15%、較半年度末增長13%,占總市值比重近八成,其中基金類投資者持有市值達5萬億元,同比增長12%、較半年度末增長20%,占總市值比重為10%。
同時,央國企估值迎來重塑機遇。年初以來,滬市央企整體市盈率從8.89倍上漲至10.83倍、市凈率從0.82倍上漲至1.03倍,國有企業整體市盈率從10.21倍上升至12.16倍、市凈率從0.92倍上升至1.11倍。
校對:姚遠